2024上教资复习笔记
很多时候,书上的一个名词,一条定义,一个人的名字,都影射着教育几百年的发展。因此通过十几天的背书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本来就是一种可恶的行为。按书里的话说,就叫做机械性的接受学习。
因此,每一条论述的意义,都需要今后在实践中慢慢体悟与丰富。
本文档基于中公教育的教材2024版
综合素质
第一章: 职业理念
考察选择题和分析题, 包含教育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 提素个性创两全
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地, 生动活泼地,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全面性, 主体性, 可持续性]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外延: 终身, 各级各类学校, 贯穿各级各类教育[成人,幼儿,中学,高等,职业; 学校,家庭,社会]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重知识传授->学会学习生存做人合作]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多,缺乏整合->九年一贯门类比例,综合课程]
-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书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展性,激励性评价. 评价功能转化(选拔->激励);主体多元(互动自评他评); 指标做元(分数->态度创新); 标准差异化(弹性标准,个性空间); 方法多样(定性与定量结合); 过程动态(终结性与形成性结合)]
-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学习过人)
- 教育者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主体性)
- 教会知识->教会学习
- 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 关注学科->关注人(情绪生活,情感体验)
微观:学校的具体改革措施[转变学校管理者的观念, 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教育活动,重视班主任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学生观
教师观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包含7小节每个小节包含若干知识点
-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内涵
- 教育一词的由来
- 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
- 教育形态(非制度化与制度化,家庭学校社会,农业工业信息)
-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 教育的属性**
-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def: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
没有阶段性
,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性,长期性)
- 教育的功能**
- 个体与社会
- 正向与负向
- 显性与隐性
- 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 起源学说(神话,生物[本能生利息,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心里访梦露,孟禄],劳动[米凯爱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金钥匙])
- 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生产脱离],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六学二馆等级性],外国古代教育发展)
- 近代社会的教育
-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全民多现身,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
- 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 萌芽
创立
- 培根首提出, 纽斯始创立, 康德首开课, 巴特来规范, 洛克话白板, 卢梭倡自然
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 赞可夫 发展性
- 瓦根舍因 返利教学
- 布鲁纳发现法
- 布鲁姆 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
-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
现代教育理论
- 中国的教育思想
-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
-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顺序性强调不可逾越,阶段性强调各有特征
- 阶段性 (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针对性, 不能一刀切, 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
-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发展不平衡, 不同方面的发展达到成熟的水平也不同 ->抓住关键期
- 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 不同个体的不同方向擅长有差异; 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心理倾向 个别差异性强条个别, 宏观来看是阶段性
- 互补性 一方面受损,别的方面超常 生理和心理机能相互补充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人的发展的动因
单因素
- 遗传
- 环境
- 教育万能
多因素
- 孟子吧四耳佛带到屋内(霍尔,威尔逊,格赛尔, 高尔顿, 弗洛伊德, 孟子-> 内发)(遗传,成熟)
- 外铄论(环境,教育) (外出寻找落花生在哪:华生,荀子, 洛克, 斯金纳)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教育(主导
- 学校教育主导
学校教育主导的原因
-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相对而言效果好
- 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主导能发挥的条件
- 受教育者主观能动
- 教育的自身状况(物质,教师,管理)
- 家庭环境(经济,文化,氛围)
- 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文化等)
主观能动性(决定)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特点
- 客观性(受生产力制约)
- 规范性
- 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会有不同教育制度)
- 强制性(要求受教育者个体无条件适应和遵守)
现代学制的类型
- 双轨(英法德)高等和职业分开,不平等
- 单轨(美)
- 分支(苏联) 分流制
现代学制沿革
- 壬寅(第一个没实施)
- 癸卯 实施了,第一个
- 壬子癸丑学制(临时政府,小资性质,男女同校)
- 壬戌学制 六三三学制 北洋政府 美国蓝本
- 记忆: 1902 壬寅 — 1903 癸卯 — 1912 壬子 — 1922 壬戌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方向和核心, 出发点归宿, 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最高理想, 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分类层次
-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要求
- 课程目标:学完学科在身心方面达到的发展水平(和课程标准区分对待,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 课,学期,单元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 客观: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社会历史发展,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 主观: 人的价值选择
教育目的理论
社会本位(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
- 社会恐吓柏拉图(孔德, 赫尔巴特, 柏拉图, 涂尔干)
个人本位(个人自身完善作为出发点来制定)
- 啰嗦一路无人陪(罗杰斯, 卢梭, 福禄培尔, 裴斯泰洛齐)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
-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体现)
- 无语病假
- 生产劳动结合
- 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依据: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生产劳动结合)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 观察法 最早 最基本
调查法
- 问卷 访谈 测量 调查表法
- 普遍,抽样,个案
历史fa
- 搜集历史教学发生发展
实验法
- 创设条件,人为影响研究对象,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
行动研究法
- 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景中进行自主反思探索, 解决工作情景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改进教育实践
叙事研究法
- 教师讲述教学实践
第二章: 中学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 课程词源
- 唐代 孔颖达 <毛诗正义> “维护课程” 这里指的秩序
- 英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一词的提出
- 博比特 <课程> 1918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 制约课程的因素: 影响课程开发, 确立课程目标,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
- 社会,知识(学科发展水平),学生(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
- 课程类型**
- 学科与活动[学科:知识本位,以知识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 重视理论知识; 活动: 从兴趣和需要出发, 以心里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 主张活动中探索]
- 分科与综合[分科强调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
- 必修与选修
- 国家与地方与校本
- 显性与隐性[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 隐性: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方式呈现]
- 基础,拓展与研究
- 古德莱德的五种(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 运作的, 经验的课程)
- 课程理论流派
- 学科中心(斯宾塞, 赫尔巴特, 布鲁纳)
- 活动中心(做中学,杜威,克伯屈)
- 社会中心(参与社会,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 课程词源
课程设计与开发
- 模式
- 目标模式
-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基石,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 四段轮[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
- 过程模式
- 课程开发关注过程而非目的,并非预先确定目标 斯腾豪斯 英
- 目标模式
课程目标(介于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
课程内容
- 文本表现方式
- 课程计划(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
-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 def:课程标准是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 教材
- 教科书和讲义是主体, 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等
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 科学性与思维性
- 基础性和普适性
-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 兼顾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各年级的衔接
- 文本表现方式
- 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具体目标 同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新课程改革目标
- 课程功能转变 重知识->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 课程结果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
-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参与探究,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甄别选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
-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校本)
- 实施状况
- 课程结构改革
- 课程结构的规定(小学综合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高中分科为主)
- 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 综合实践活动
- 基本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其中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和信息单列)
- 性质和特征
- 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 课程结构改革
- 具体目标 同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新课程改革目标
第三章 中学教学
- 教学概述
-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殊认知说)
- 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同学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保存,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知过程的矛盾
- 特殊性: 间接性(间接经验),引导性(学生认识需要教师引导,不能独立完成),简洁性(掌握知识的过程简洁高效,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简介经验为主,简介体验
- 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防止两种倾向:只重视书本知识忽略亲身参与独立探索,指强调自己探索发现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渔)
-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掌握
-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质量依赖于原有能力水平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 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高分低能)
- 转化条件:传授的知识应当是科学的有规律的,必须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 防止两种秦香, 只强调锻炼思维忽略知识传授;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学习本身是艰苦劳动,可以培养道德品质
-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 防止两种倾向: 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忽略思想品德教育. 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殊认知说)
-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备课(备教材,学生,教法; 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 上课
- 单一课和综合课(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 一堂好课标准(慕容芳购泰语书和猪蹄: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态度从容,语言艺术,板书有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要求])
- 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原则***(小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 教育性教学规律)
- 直观性原则
- 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观察标本,实地观察,现场参观] 模象直观[看模拟形象,观看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清朝老片] 言语直观[老师口述形象化]
- 贯彻: 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 不是越多越好
- 启发性原则
- 贯彻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 循序渐进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量力性原则
- 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教学方法(基本要求//TODO)
- 言语传递为主:
- 讲授法:讲述讲解江都讲演讲评;基本要求:1注意启发诱导学生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3讲究语言艺术4组织学生听讲
- 谈话法: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回答
- 讨论法
- 读书指导法
- 直观感知为主:
- 演示法
- 参观法
- 实际训练为主:
- 练习法:作业
- 实验法:运用仪器设备作业
- 实习作业法:数学实地测量,地理测绘,物理化学生产技术实习,生物植物栽培
- 实践活动法:社会实践
- 情感陶冶:
- 欣赏教学法: 自然欣赏,人生欣赏,艺术欣赏
- 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
- 言语传递为主:
- 教学模式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评价
-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 诊断性 形成性 总结性(终结性)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小脑袋从这里开始浆糊了
- 学习认识的基础:认知过程
- 注意
- 感觉
- 知觉
- 记忆
- 思维
- 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 思维的特征
- 间接性和概括性
- 间接性:推断 地上有积雪->昨晚下雪
- 概括性:总结 每次刮风都要下雨->刮风要下雨
- 思维品质
- 广阔性(全面思考)
- 深刻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 独立性
- 批判性
- 逻辑性
- 严谨性
- 灵活性
- 敏捷性
- 思维分类
- 直观动作 具体形象 抽象逻辑
- 直觉 分析
- 集中 发散
- 常规 创造
- 思维基本形式
- 概念
- 判断
- 推理(归纳 演绎)
- 表象与想象
- 表象指的是事物不在面前时,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过去经历过的食物的形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 想象的种类:
- 无意想象: 不由自主的引起,没有目的 (梦, 看白云浮现出牛马)
- 有意想象: 有目的
- 再造想象: 词语描述或者非语言描述(图片符号等), 在人脑中产生有关形象(读书,听课,看建筑图纸时,头脑中浮现的)
-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任务,目的 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作小说,设计蓝图)
- 两者区别在于对已有刺激的依赖程度, 但这个刺激不能是事物本身, 否则不算想象
- 幻想(指向未来,与个人愿望相关): 理想和空想;理想符合食物发展规律,具有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性
学习动机
- 定义与功能
分类
- 内在和外在
- 近景远景(期末好成绩,未来从事教学工作)
- 高尚 低级(贡献社会,个人名利)
-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 认知:个体了解知识,系统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指向学习本身,属于内部动机)
- 自我提高:(个体为了赢得地位和威望, 赢得地位与自尊心,外部动机)
- 附属:为获得他人群体的接受认可或者赞许,外部动机
- 例子: 我喜欢看书 -> 我要当大队长 -> 太厉害了吧你真是学霸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 并不完全成正比, 一定范围内递增, 超过了最佳动机水平就递减
- 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
-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难度变化,难的任务最佳水平低
学习动机理论*
-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 缺失性需要(生理 安全 归属和爱 尊重)
- 成长性需要(认识和理解 审美 自我实现)
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 50% 避免失败者 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
成败归因理论
- 能力 内部稳定不可控
- 努力 内部不稳定可控
- 任务难度 外部稳定不可控
- 运气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 身心状态 内部 不稳定 不可控
- 外界环境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 习得性无力感: 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能力) 的学生应当归因于努力缺乏
自我效能感理论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1. 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2. 自是否具有实时某种行为的能力的判断)两者均有才能有效
- ex: 学生相信认真听课有好成绩, 同时认为自己具有听懂课的能力, 才会有动力听课 E = M * V
自我效能感功能: 决定人对活动的坚持; 影响面对困难态度; 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表现; 活动时情绪
- 影响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 学习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也取决于归因, 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 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 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看见别人成功,自己与他相似,自己效能感增强)
- 言语劝说(用语言说服学生相信xxxxx)
- 情绪唤醒(高度紧张会妨碍操作,降低效能感)
成就目标理论
- 自我价值理论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特点
中学生认识的发展
认识发展特点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
- 认识发展的机制*
- 认识发展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以及平衡化的作用不断改造图式,使得认识结构不断发展
- 图示: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 同化和顺应:同化指个体吧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示中,使原有图shi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指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解释,通过修改已有图式或者行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过程
- 平衡: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 影响认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 认知发展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
- 前运算阶段(2-7)
- 泛灵性(小草疼)
- 思维自我中心性(月亮跟我走)
- 思维不可逆,刻板
- 思维不守恒(两倍等量水,倒入不同形状杯子)
- 具体运算阶段(7-11)
- 去中心性(接受别人意见,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 可逆性(大杯到小杯,小杯到大杯)
- 守恒概念(去过别人家几次就能画出线路)
- 具体逻辑推理(老师年龄大小比较,但字母比较不行)
- 多维思维(白色长方体,既可以归类到白色,也可以长方体)
- 形式运算阶段(11-inf)
-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 假设演绎推理(钟摆实验, 自己探索出影响因素为摆长)
- 抽象思维逻辑(字母,符号)
- 逆向性,补偿性的可逆思维(天平除了补重量,还可以调力臂来补偿)
- 思维灵活性
没有后运算阶段!!
- 认识发展的机制*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概述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深化
情绪和情感成分
-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高兴恐惧;表情动作;心跳血压)
-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 情绪
- 心境: 移情 心境具有长期性,会主导认定情绪表现
- 激情 : 爆发强烈而时间短暂 (食物中毒 面如土灰, 紧握拳头)
-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人对以外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急中生智or惊慌失措
- 情感
- 道德感(爱国集体义务责任事业羞耻自尊)
- 理智感(好奇,惊讶,求知,问题解决时喜悦)
- 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 情绪
- 情绪理论**
- 沙赫特-辛格: 认知决定
- 詹姆斯-兰格 :外周
- 阿诺德: 兴奋
-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 丰富 细腻
- 爆发 冲动
- 不稳定 两级
- 外露 内隐
- 心境化和持久性
- 中学生意志发展
- 意志行为中的动机冲突
- 双曲:既要又要
- 双臂:既不要哟不要
- 趋避:纪要又怕
- 多重:两者及以上的
纪要又怕
- 意志行为中的动机冲突
中学生人格发展
人格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人格的结构
- 气质(无谓好坏,先天)
- 胆汁: 李逵 精力旺盛缺乏耐心直率->发扬豪放,培养自制力坚持到底
- 多血: 王熙凤 活泼外向, 善变,轻率 不够沉着->发扬朝气足智多谋,培养专一精神
- 粘液: 薛宝钗 安静沉着,反应慢,善于忍耐,守旧->发扬行事稳重,培养生气勃勃的精神
- 抑郁: 林黛玉 感受性高, 外表不显露, 内向谨慎, 胆小孤僻->发扬认真细致,培养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
- 性格
- 性格能直接反应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 性格的结构特征
- 态度特征:对自己对他人
- 意志特征:对自己的行为自觉进行调节(勇敢怯懦, 果断反复, 自制任性)
- 情绪特征: 有人情绪强烈, 有人情绪稳定,有人持久
- 理智特征(认知特征) 人的认知风格,感知的主动性和速度, 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深刻性,逻辑性等
- 良好性格培养
-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 强化学生积极行为
- 榜样人物
- 集体教育
- 根据性格因材施教
-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 气质(无谓好坏,先天)
认知风格(为什么认知风格放在人格里….不放在认知发展里….)
- 类型:
- (镶嵌图形实验) 场依存: 外部参照,别人意见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 注意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功能 | 场独立:内部参照, 善于细节,不善于主题, 自然科学
- 沉思vs冲动
- 同时vs继时: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假设在时间上有先后
- 辐合vs发散
- 具体vs抽象
- 类型:
人格理论*
人格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
本我: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原始欲望与生活现实之间的中介物, 遵循现实原则
道德化的自我, 遵循道德原则
阶段(性的能量-力比多)
口唇期0-1.5
肛门期1.5-3
性器期3-6 俄狄浦斯情结 伊莱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6-12 男女界限分明
生殖期12-18 第二性征.对异性感兴趣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心里社会发展理论)
| 婴儿期0-1.5 | 信任感对怀疑 | 喂食(体验希望的实现) |
| :—————— | ———————— | —————————————————————————— |
| 儿童早期1.5-3 | 自主感对羞怯 | 如厕(获得自主感,体验意志实现) |
| 学前3-67 | 主动对内疚 | 独立(获得主动干,体验目的的实现) |
| 学龄期67-12 | 勤奋对自卑 | 入学(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 青春期12-18 |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建立同伴关系(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 |
| 成年早期18-30 | 亲密对孤独 | 建立爱情(获得亲密感) |
| 成年中期30-60 | 繁殖对停滞 | 养鱼儿女(体验关怀) |
| 晚期60+ | 自我整合对绝望 | 反省接受生活(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体验智慧的实现) |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弗里曼和罗斯曼的AB型人格理论
中学生能力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中学生性心理及异性交往指导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 概念: 无心理疾病,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心理健康标准
- 特点: 多维 相对 有层次
- 常见心理问题
- 焦虑
- 恐怖: 特定对象恐怖 广场恐怖 社交恐怖
- 抑郁
- 强迫
- 网络成瘾
学校心理辅导
- 一般目标
- 学会调适(调节与适应,调适性辅导)
- 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
- 学校心理辅导原则
- 面向全体学生
-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发展变化眼光, 对学生未来乐观态度)
- 尊重与理解学生(尊严,感同身受)
- 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启发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 个别化对待原则
- 整体性发展原则
- 诚信保密原则
- 一般目标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品德形成一般过程
- 依从:接受规范, 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知,甚至抵触
- 从众:跟随他人
- 服从:权威命令或者现实压力, 尽管抵触,依然遵从
- 认同(对榜样的模仿)
- 内化(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 依从:接受规范, 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知,甚至抵触
- 品德形成一般过程
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 德育方法*(概念方式, 基本要求近几年没考)
- 说服教育法
- 榜样示范法
- 情感陶冶法
- 实践锻炼法
- 自我修养法
- def: 品德修养指导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为自己提出目标, 采取措施, 实现思想转化 方式: 立志学习反思慎独箴言
- 品德评价法
- 德育方法*(概念方式, 基本要求近几年没考)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教师心理
- 教师的角色心理
- 教师的职业角色(多样化)
- 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角色的形成
- 教师劳动特点**
- 复杂性创造性
- 长期性间接性
- 主体性示范性
- 连续性和广延性
- 个体性群体性
- 教师微信**
- 分类: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 影响因素: 客观: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职业社会地位; 主观: 教师思想道德,知识,教学艺术,仪表,作风,师生平等交往,第一印象
- 建立途径:道德,认识,性格,第一印象,仪表,知己
- 维护威信发展威信:坦荡,实事求是,合理利用威信,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言行一致,楷模
- 教师的心理特征
- 教师的认知特征
- 知识结构
- 本体性结构
- 条件性结构
- 实践性知识
- 文化知识
- 教学能力
- 教学认知能力(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方法的概括化程度, 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 教学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 教学监控能力(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查, 评价, 反馈)
- 知识结构
- 教师的人格特征
- 职业信念(指对于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 包含教学效能感和教学归因)
- 教学效能感: 一般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等问题的一般看法, 个人效能感是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能力
- 教学归因(外部归因:环境,条件,逃避策略,校级反应)
- 职业性格
- 职业信念(指对于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 包含教学效能感和教学归因)
- 教师的行为特征:
- 教学行为
- 期望行为:(老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
- 教师的认知特征
- 教师成长心理
- 成长阶段
- 关注生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重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学生)
- 关注情境阶段(重点投放学生成绩提高, 班级大小,教学实践,备课材料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 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 成长阶段
- 教师心理健康
- 职业倦怠
- 特征
- 情绪耗竭(生理:疲劳,睡眠,头痛,食欲 心理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丧失工作热情, 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 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
- 去人性化(刻意与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学生消极否定,麻木不仁)
- 个人成就感底(消极评价自己,效能感低)
- 策略
-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 政府调控 舆论,人文关怀,尊师风尚,公众信任氛围
- 学校领导 思想教育工作, 关注工作量,
- 家人 沟通, 支持
- 自身:调整优化心理状态
- 积极态度,辩证看问题,控制调整个体情绪
-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 特征
- 职业倦怠
- 教师的角色心理